本网站是一个音频分享平台,用于分享、交流、试听自己喜欢的音乐、铃声、故事等等。
我们尊重版权,如有任何侵害您版权的问题,请通过email的方式和我们联系,谢谢。

大禹治水 九州功业

加入 2009-01-21 08:22:35 | 长度: 13分 | 类别: 文化
赞!请点击评分 给他打分 1 给他打分 2 给他打分 3 给他打分 4 给他打分 5 给他打分 6 给他打分 7 给他打分 8 给他打分 9 给他打分 10
人气 1201
评分 0
评论 0
书签 0

前幾集我們介紹了半神文化,瞭解到五帝時期,天下的共主,黃帝、帝嚳、顓頊、堯和舜,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和擁戴。五帝對天下的治理都是以德為上,管理較為鬆散。在挑選繼承人方面,五帝基本遵循「傳賢」的原則,廣泛徵求大家意見的情況後,把帝位傳給符合賢 能條件的人。

堯帝在位的時候,洪水滔天,人們都為此十分憂愁。堯便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,眾人推舉了鯀。但是九年過去了,洪水仍然氾濫不息,鯀治水沒有取得成效。舜繼承帝位後,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洪水。舜帝去世後,夏族的首領禹治水有功,為人賢德謙遜,而繼承了帝位。

禹是夏朝的締造者。禹,名叫文命。是黃帝的玄孫,顓頊帝的孫子。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,而是給天子做大臣。

關於禹的長相,《尚書緯》中說「禹生來就是異像。他身高九尺,有著老虎樣的鼻子,河馬樣的眼睛,牙齒相駢,且有三個耳洞。」《史記.夏本紀》上說,禹為人聰敏機智,能吃苦耐勞;而且他遵守道德,仁愛可親,言語可信。他勤勤懇 懇,莊重嚴肅,堪稱是百官的典範。
禹在接受了舜帝的任命後,與益、後稷一起開始治理九州土地。當時的洪災十分嚴重,分佈很廣,那時的人們大約是湖居的。

禹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、地貌。他不辭勞苦,穿山越嶺,樹立木樁作為標誌,以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。他常常左手拿著准和繩,右手拿著規和矩,身上還裝載著 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。他逐步地開發九州土地,疏導九條河道,修治九個大湖。自己節衣縮食,住在簡陋的地方,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來治理河川。他治河的十三年 中,三過家門而不入。在考察、治河的同時,他還分發稻種給民眾,教他們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。糧食缺乏時,把一些地區的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,使各諸侯國 的人都有糧食吃。

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,治理了衡水、漳水、黃河、淮水;南至荊州,治理了長江、漢水;西至敦煌,治理了黑水、渭水; 東至揚州,治理了松江、錢塘江、浦陽江。禹主要採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河流,共疏導了九條大河,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。上述地區的河流被疏通後,人們安居樂 業,在周圍肥沃的土地種植了各種農作物,心悅誠服的向天子進奉當地特產。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。在治水的過程中,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。從此, 黎、苗不敢再侵犯,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。

經過禹十三年的努力,所有的山川河流 都治理好了,從此九州統一,四海之內都可以居住了。其它部族的首領也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。禹制定了貢賦的制度,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,賜給 土地,賜給姓氏,要求他們:「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,不要違背天子的各種措施。」禹既治平水患,又征服黎、苗,功業甚大,因此得到「大禹」的尊稱。

相傳大禹治水之時,理龜載文於背而出洛水,得而因之成「九疇(chou2)」,謂之「書」,古稱為「洛 書」。然而,後來見到的洛書,沒有文字,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 (有稱為「洛圖」)。後來,周文王據河圖和洛書而推演出八卦,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。

关键字:  大禹治水   九州